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丨大数据赋能信访工作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振兴路上谱新篇”|十八洞村的明白账

深度关注 | “烟火气”背后:信心与希望的提振

发布时间:2023-01-0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深度关注 | "烟火气"背后:信心与希望的提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机器转起来,工人忙起来,订单多起来,消费旺起来,物流跑起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调整,各地按下经济恢复“快进键”,复工复产加快、复商复市回暖,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得到进一步激发,动能正在积蓄、活力正在释放。

  如何看待城市“烟火气”的回归?为什么说复工复产不只是人员召回、机器开动,更是信心与希望的提振?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主任、研究员洪群联,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

  复工复产背后是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和人民美好生活信心的提振

  问:最近,北京、重庆、武汉等地车流量、商场人流量、消费情况均出现快速回暖迹象。随着疫情政策持续优化,餐饮、商超、景区等消费场所有哪些新动向?

  李勇坚:2022年上半年,聚集性、非刚需类消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大。进入2022年12月,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聚集性、非刚需类服务消费开始快速增长。据百度地图数据,北京、重庆、深圳、西安等城市的购物商城人流指数在1月1日大幅增加,西安“首创奥特莱斯”较平日增加超过400%,北京“八达岭奥特莱斯”的人流增幅超过380%,即便一些三线城市,也有商场因人流密集实施限流排队进场;多地恢复堂食,北京簋街多个餐厅门口排起长队,不少商家恢复24小时营业。多地餐饮协会和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元旦假期,餐饮业活跃度、客流量、销售额均持续增长;旅游业迎来复苏,截至2022年12月30日,每日国内航班数量比一周前增长了50%,前往海南三亚的机票预订量一度增至近五年峰值;电影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1月2日19时,2023年元旦档电影总票房达5.38亿元。

  问: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全国各地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工地赶进度、企业抢订单、工厂抓生产。为什么说复工复产不只是人员召回、机器开动,更是信心与希望的提振?

  洪群联: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全国各地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复工复产表面上看是重开商铺、工厂或开动生产线,但背后是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和人民美好生活信心的提振。从微观角度看,对于劳动者和普通百姓而言,复工复产意味着有岗位、有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有收入就能消费,这是保障民生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企业家和投资者而言,复工复产意味着有产出、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利润,有利润就敢投资。从宏观角度看,有了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的“马车”才能跑起来,经济增长才能加快恢复。复工复产不仅是恢复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社会循环进而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基础。

  城市“烟火气”的回归,表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居民生产生活正在加速恢复常态化运行状态

  问:刚刚过去的元旦,人们度过了一个“烟火气”升腾的假期,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如何看待城市“烟火气”的回归?

  洪群联:城市“烟火气”的回归,表明我们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也说明了居民生产生活正在加速恢复常态化运行状态。城市“烟火气”不仅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它的背后是就业、是收入、是创业、是创新,关系着数以亿计百姓生活和成千上万企业发展。城市管理者必须下更大力气关注民生、帮扶企业、维护稳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为商家减负增利,让百姓受惠舒心,维护好袅袅人间“烟火气”。

  守护好弥足珍贵的“烟火气”,就是要坚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特别是要全力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经济社会才能有稳中求进的新发展。

  问:消费是新时代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和潜力来源。国际经验表明,迈向高收入阶段,是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消费比重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看待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李勇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从国际经验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服务消费加速扩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来源。1950-2018年间,美国服务消费支出从752亿美元增长至96097亿美元,年均名义增长7.5%,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服务消费成为美国消费需求的主导。从我国情况看,2019年服务消费比重为45.9%,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教育、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和增长点,服务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商品消费。预计“十四五”末期或“十五五”初期,居民服务消费比重有望上升到50%,服务消费成为支撑消费增长和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构建的重要动力。

  消费券覆盖餐饮、文旅、商超、汽车、体育、家居等多种场景,由于引进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消费券核销率大幅度提升,更好促进了消费

  问: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以及相关举措落地显效,服务消费反弹回补空间有多大?

  洪群联:2022年,我国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受疫情冲击影响显著。过往经验表明,疫情过后,经济增长和服务消费往往会出现恢复性反弹。居民消费行为受到主观、客观等多重因素影响,反弹或恢复增长的时间、程度有待观察,这主要取决于疫情形势、居民收入、消费环境等。同时,线上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回补了因疫情导致的线下服务消费“欠账”。随着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服务消费会出现回暖复苏增长,特别是线下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消费将反弹回补,总体上有望保持在一个中高速增长的合理状态。

  李勇坚:2021年我国服务消费占比仍低于2019年,如果2023年乃至今后的服务消费仍保持2015-2019年时的消费增长趋势,则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服务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以餐饮业为例,疫情前,餐饮行业收入由2010年的17635.5亿元增至2019年的46720亿元,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2020年之后,餐饮业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从发展趋势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职住分离、通勤时间延长,再加上家庭小型化、女性工作参与率提升等因素,将使餐饮业在未来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加上餐饮业线上化等动力加持,餐饮消费将以更快速度增长。

  问:近期,《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接连印发,各地纷纷推出消费券、购物节、主题消费等活动,全力促进消费复苏。其中哪些举措令你印象深刻?

  李勇坚:从相关活动来看,全力促进消费复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稳定基本消费,实现消费扩容;二是扩大升级消费,促进消费提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地在消费券发放方面的创新。

  各地通过与大型平台企业合作,利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研判细分市场,从而更加精准预测消费需求,精准发放消费券。消费券能够拉动一些活跃度偏低的消费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调研,精准发放消费券,也促进消费者用满消费券的额度去买更高质量的商品,实现消费升级。

  从各地实践看,消费券覆盖餐饮、文旅、商超、汽车、体育、家居等多种场景,由于引进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消费券核销率大幅度提升,更好促进了消费。数据显示,成都“520”消费券促消费第一阶段的线下消费券核销率高达94.27%;温州第二季度累计发放消费券2.39亿元,核销1.71亿元,核销率71.6%,带动消费33.1亿元。从全国情况看,消费券的核销率均在50%以上,很好地实现了消费券带动消费的功能。将消费券和购物节、假日消费、主题消费等全面结合起来,也培育了更多消费热点。

  线上消费在未来将呈现出更丰富的业态和模式

  问:近来,在线下消费逐步恢复的同时,线上消费热度不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线上消费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李勇坚:近年来,线上消费全面提速,成为消费创新风向标。新一轮技术革命应用持续深化,推动线上消费在我国日益普及,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加速发展。特别是疫情以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型线上消费创新更为活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造了诸多新的消费需求。《中国生活服务业消费趋势报告(2022)》数据显示,生活服务消费线上成交额年均增长49%,线上用户年均增长更是达到70%。

  线上消费在未来将呈现出更丰富的业态和模式,主要体现为:一是即时电商将获得快速发展。Adexa公司首席执行官Cyrus Hadavi博士指出,我们现在处于q-commerce(快速商务)时代,在30分钟内交付商品将成为一种刚需。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已习惯于在线解决各类生活需求,这为即时电商普及提供了用户基础。二是以到家服务、社区小店、生鲜电商、在线娱乐、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为特征的数字化服务方式,将持续发展。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将是一次以生活服务的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特点的“新服务”启蒙。这些新的数字化服务,不但引导消费者形成线上消费、线上体验、线上支付,完成服务过程,而且是对整个服务链路的数字化改造,从店面、物流、上门服务,到服务资源调配、到店服务的及时排队系统等,都以数据为支撑,形成了一个精准高效的系统。三是平台企业从单纯的提供交易服务、连接服务,转型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支撑。

  问:在积极恢复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消费的同时,要逐步调整产能,推动产品和服务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如何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全面促进消费?

  李勇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突出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更多选择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商品消费,推动商品消费加快提档升级,为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全面促进消费,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在供给端,要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技术创新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务供给,例如利用夜间生活场景,推动夜间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不同层级的消费载体;打造更加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在需求端,要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稳定消费预期;适时举办促消费活动,丰富多样化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

  我国所拥有的消费潜力巨大、供给能力充足、回旋余地大、市场主体韧性强等独特战略优势一直没有改变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对此如何理解?

  洪群联:近三年来,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受阻,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冲击,但作为一个同时具备广阔国土、众多人口和庞大经济体量的大国,我国所拥有的独特战略优势一直没有改变,更没有消失。

  一是消费潜力巨大。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家庭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以上,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升级,我国所蕴藏的潜在消费力、购买力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必须充分释放超大消费潜力,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二是供给能力充足。我国产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产业链优势,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有利于强化国内市场竞争,更好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三是回旋余地大。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发展梯度差异有助于产业的梯次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衔接,城镇化发展和新基建投资动力仍然强劲,经济增长回旋空间巨大。四是市场主体韧性强。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我国形成了一批活力足、韧性强的微观市场主体,一批有眼界、有担当的企业家。即使面对疫情冲击,各类市场主体也积极适应形势,开展自救、加快转型、寻求突破。2021年,我国市场主体达到1.5亿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为经济行稳致远储备了宝贵资源。

中国传媒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